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法律与政策层面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保护范围、保护原则和法律责任等,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制定保护规划: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目标、任务和重点,合理分配资源,确保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规划应涵盖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资金支持层面
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保护基金,用于项目保护、传承人扶持、研究开发、宣传展示等工作,确保资金的稳定增长和合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社会资金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赞助等方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参与保护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激励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传承与教育层面
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建立传承人认定、评估和管理制度,对传承人给予经济补贴、生活保障、荣誉称号等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为传承人提供培训、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
教育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和课程,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认知,在高校设立非遗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还可以开展社会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数字化保护层面
建立数字化档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和存储,建立完善的数字档案库,实现永久保存和便捷查阅。
利用新媒体传播: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动画、虚拟现实作品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提高其影响力和传播力。
合理利用与发展层面
文旅融合: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将非遗项目与旅游景区、线路相结合,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如民俗文化游、传统手工艺体验游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产业融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影视产业、动漫游戏产业等的融合发展,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将传统故事改编成影视作品、动漫作品或游戏,开发以非遗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等。
区域协作与国际交流层面
区域协作: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打破地域限制,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和文化活动。
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我国在国际非遗保护领域的影响力,加强对海外流失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追索与保护工作。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有以下流程:
1、准备阶段:申报主体单位向所在行政区域的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请,并提交包括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保护计划以及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申请报告需对申报项目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项目申报书要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详细描述;保护计划则应明确未来十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等。
2、审核阶段:受理的文化行政部门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提出推荐项目名单,并进行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3、审批阶段: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公示结果,拟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经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