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务与会计核算方面 :
- 审查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确保财务数据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 检查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关注重大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以及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2、经营管理方面 :
- 评估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否与企业的功能定位、核心业务相符合,是否存在盲目扩张或偏离主业的情况。

- 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包括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
3、重大经济决策方面 :
- 对央企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程序、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益等。
- 审查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关注并购重组的决策依据、交易价格的合理性、整合效果等。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
- 核实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评估国有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
- 检查企业在产权转让、资产处置等过程中的合规性和效益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落实国家政策方面:
- 审查企业对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环保政策等。
- 关注企业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6、境外资产管理方面:
- 随着央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加强对其境外投资和项目的审计,评估境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
- 审查境外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关注境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程序。
审计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审计计划阶段: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业政策和审计署的工作重点,制定年度央企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对象和重点项目。
2、审前准备阶段:收集和分析被审计央企的相关资料,包括财务报表、业务数据、管理制度等,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特点,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
3、现场审计阶段: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央企,按照审计方案开展现场审计工作,通过查阅账簿、凭证、文件,询问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审计证据。
4、审计报告阶段:根据现场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央企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政策执行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审计建议。
5、整改落实阶段:将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央企,要求企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审计署对企业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审计署对央企的审计在多个重点领域展开,以全面监督和评估央企的运营与发展,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与有效利用,审计流程规范且严谨,从计划到整改形成闭环管理,有力促进央企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