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解读,意见有哪些?

2025-02-03 法律科普 34 大法网
选择读文语音:

政策解读

1、实施意义: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措施,对于依法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地位,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实施范围与时间: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

3、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暂按学校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核定,其中义务教育教师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平均水平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财政部门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确定。

4、绩效工资分配方式: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一般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可设立班主任津贴、岗位津贴、农村学校教师补贴、超课时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等项目。

5、相关政策:实施绩效工资后学校不得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外自行发放任何津贴补贴或奖金,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对完全中学中从事非义务教育教师的津贴补贴问题由学校统筹考虑;原国家规定的班主任津贴不再分设,并入绩效工资管理。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解读,意见有哪些?-大法网
(图源于网络,仅用于参考学习,若侵必删)

6、经费保障与财务管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级财政要优先保障,省级财政要加强经费统筹力度,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财力薄弱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给予适当支持,学校要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费用的规定,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

常见意见

1、关于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应更全面、具体、可操作,避免过于笼统或主观,除了教学成绩外,还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确保考核能够真实反映教师的工作实绩和贡献。

2、关于分配公平性:要确保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因人情关系、权力因素等导致的分配不公现象,不同学科、年级、岗位的教师工作压力和工作性质存在差异,应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加以合理考虑,适当平衡各岗位教师的利益。

3、关于激励作用发挥:进一步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拉开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的收入差距,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长期在农村偏远地区任教的教师,应加大激励力度,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4、关于校长的绩效工资分配:校长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应更加合理、透明,明确其与学校整体绩效、教师平均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避免出现校长绩效工资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既要体现校长的管理责任和贡献,又要考虑教师的心理感受。

5、关于经费保障与落实:部分地区可能面临财政困难,导致绩效工资经费无法按时足额发放,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政策的顺利实施,政府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经费保障到位,并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防止经费被挪用或滥用。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需不断完善考核与分配体系,确保公平公正,同时加强经费保障与监管,以充分发挥政策的积极效应,为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声明:大法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邮箱845981614@qq.com处理!
广告位招租:845981614
横幅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