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通过以下多方面的规定,全方位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一、政治权利
1、参与决策管理: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妇女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在制定涉及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时,应当听取妇女联合会等妇女组织的意见。
2、担任公职人员:重视培养和选拔女干部,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应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并有适当数量的妇女担任领导成员。
二、文化教育权益
1、入学机会均等:学校和有关部门应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妇女在入学、升学、毕业分配、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除特殊专业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取女性或提高对女性的录取标准。
2、特殊群体教育:政府、社会、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并创造条件,保证贫困、残疾和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各级人民政府还应依照规定把扫除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工作纳入规划,组织、监督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
1、就业平等: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录用女职工时,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且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任何单位不得因怀孕、产假等情况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或单方解除合同,在执行退休制度时也不得歧视妇女。
2、职业发展:在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应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不得歧视妇女,用人单位应根据妇女特点,保护其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其从事禁忌的工作和劳动。
3、生育保障: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用人单位不得因这些情况降低其工资、辞退或单方解除合同;女职工怀孕及法定休假期间劳动合同自动续延至相应假期结束,国家还推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与生育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
4、劳动安全保障: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包括制定规章制度、开展教育培训、畅通投诉渠道等,学校也应根据女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健康和自我保护教育,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置性侵害、性骚扰的工作制度。
四、财产权益
1、婚姻家庭共有财产:妇女对夫妻共同财产享有与其配偶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婚姻、家庭共有财产关系中,不得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权益,对夫妻共同所有的不动产以及可以联名登记的动产,女方有权要求在权属证书上记载其姓名。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其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
五、人身权利
1、人身自由与安全:妇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非法手段剥夺或者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禁止拐卖、绑架妇女;禁止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禁止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
2、人格尊严保护:妇女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妇女的人格尊严,媒体报道涉及妇女事件应当客观、适度,不得通过夸大事实、过度渲染等方式侵害妇女的人格权益。
3、生命健康权:妇女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虐待、遗弃、残害、买卖以及其他侵害女性生命健康权益的行为,医疗机构施行生育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时,应当征得妇女本人同意。
六、婚姻家庭权益
1、婚姻自主: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保护妇女的婚姻自主权,禁止干涉妇女的结婚、离婚自由,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2、家庭地位平等:妇女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包括共同决定家庭事务、平等享有家庭财产等,国家鼓励男女双方共同履行家庭义务,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通过全面系统地规定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权益,为妇女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确保妇女能够在各个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妇女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