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性养老金的定义
过渡性养老金是用于“过渡时期”发放的养老金,即在养老制度从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变过程中,为弥补养老金待遇差额而设定的一种特殊养老金,在我国,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建立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之前参加工作,但在该制度建立后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待遇与完全按照新制度计算的退休人员相比存在差距的问题。
中国实施过渡性养老金的现状
1、实施背景:
-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经历了多个阶段,在改革初期,由于许多职工在建立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前已经参加了工作,他们的工龄被视作“视同缴费年限”,这部分人员退休时,如果仅按照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其养老金待遇将会很低,因此需要通过过渡性养老金来补充。
2、适用人群:
企业职工:主要是指在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且在该决定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主要是指在2014年10月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时,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并在改革后退休的人员。
3、计发办法:
- 各地的计发办法并不统一,一般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一些地方会按照一定的公式来计算过渡性养老金,其中会考虑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等因素。
4、意义与影响:
- 过渡性养老金的实施,对于保障那些在新旧制度交替期间退休的人员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弥补了养老金待遇的差额,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领取过渡性养老金人员的相继退休或死亡,过渡性养老金也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的过渡性养老金制度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项特殊政策,它对于平衡新旧制度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异、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过渡性养老金将逐步完成其历史使命。